说起最近受欢迎的动漫,就不得不提设定有趣、科普认真的《工作细胞》。本以为和《萌菌物语》一样是个小众精品,没想到成了当季“爆款”。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37兆2千亿个细胞拟人化,各司其职,维持了生命运转。
贴近生活的日常动漫遍地都是,为什么这部动漫会这么火呢?主要还是其传递的价值观——这是关于你、关于你身体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吸引力十足,且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教化作用。实际上动漫和报刊、电影等信息载体一样,不仅具有娱乐属性,也能承担教育作用。烟草行业内不少单位也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且效果不错。那么,《工作细胞》有哪些经验值得行业科普动漫借鉴呢?
经验一:高水准的商业制作
《工作细胞》的制作公司David Production在动漫界一直深受好评。这次的《工作细胞》也维持了一贯高水准,“文戏”认真,“武戏”也很劲爆。此外,豪华的配音团队也是一大加分项,不仅主角的配音演员人气很高,配角启用的也是配音界“大牌”。可见,一部成功的科普动漫,背后由一个稳定而富有经验的制作团队在支撑。
行业内科普动漫需求量大,且个性化、多元化特征明显,而有限的人力资源与满足这一需求却是一对突出的矛盾。烟草行业的机构和人员遍及全国,在原始素材采集、目标受众定位上具有更加贴近基层、贴近一线的优势。但是,能够以专业技能整合生成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传播内容,发挥媒体融合能力并有效组织社群引导互动的,只能是掌握权威渠道和具备综合传播能力的行业主流媒体。因此,借助主流媒体的专业优势和平台优势,能整合各方资源,完成创意、设计、技术、制作、传播的“众筹”,保障科普动漫的高质量。
近期《工作细胞》官方宣布,将人设无偿提供给医疗机构、学校等作为科普教学素材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水准的制作团队可以促成科普动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经验二:亮眼的拟人角色
怎样把科学、理论、技术等“高大上”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工作细胞》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点子——拟人化。比起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台灯下苦啃课本,直接观战白血球与细菌的格斗当然要有趣得多啦!
元气十足的红细胞、呆萌的血小板、面瘫的白细胞……所有角色出场时都伴有名词解释,角色设定对应细胞的特征和作用,通过他们的故事揭示身体运作的秘密。尤其是作为血小板代表的小女孩,更是一夜走红,关于她的各种同人创作也大量出现。这种拟人化在动漫中并不少见,但用在科普动漫里,既增加了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晦涩知识的难度。
因此,一个让人难忘的角色,会自动变成吸引粉丝们关注的亮点,对一直与受众存在距离感的烟草科普动漫来说,同样适用。例如,曾在《东方烟草报·金周刊》出现的“小叶子”,其实就是一片拟人化的烤烟,她讲述了自己从烟田走向烤房,又通过工业流水线变成烟丝最终变成卷烟的“变身记”。这样不仅增强了角色对受众的亲和力,也极大地丰富着作品的表现力。毕竟,我们在现场看到的烟叶烘烤或制丝卷包等生产环节,可比动漫中要枯燥得多。
经验三:欲罢不能的趣味情节
如果将细胞名字换成人名,《工作细胞》就是一部毫无违和感的热血动漫。例如,初始T细胞初次面对细菌时是个“战渣”,被活化成效应T细胞后战斗力立马“爆表”。初始T细胞活化这个知识点,被处理成了热血动漫中“弱者逆袭”的情节,颇能引起共鸣。
世界上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就是讲故事。简单的谁都可以讲,难的是谁讲得有趣、讲得深入浅出。尽管目前烟草科普动漫很热,但在表现形式上,重科普轻情节,观感不佳——有的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或可以反复回味的“梗”;有的太强调知识灌输和内容罗列,缺乏兴趣的引导。例如,关于零售技巧介绍或者烟叶生产技术培训等动漫短视频,常见的一种形式是,画面上出现蹦蹦跳跳或者一本正经的动漫人物,播报一大段干巴巴的“硬科普”,很难让人感到知识的有趣和有用,令人怀疑广大零售客户和烟农是否真的能看懂、接受程度如何。
如果效仿《工作细胞》的模式来创作的话,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画出一打好原画,更重要的是还得写出一手好剧本,对内容和故事进行创意呈现,甚至设计互动体验。一切的心思,都是希望能用创意、技术和源自于生活的文化,给更多的受众带去更好体验。这是一条痛并快乐着的创作之路。
经验四:独特又超正的“三观”设定
一部动漫作品面世后,也许大家首先关注的是角色、剧情甚至音乐。但是,如果不想一叶障目,请别忘记:构造一部好作品的基础是“三观”,特别是世界观。
《工作细胞》里,身体不再一片红色幽暗,而成了一座明亮有序的现代化都市,无数细胞每天在不同领域忙碌着。大家偶尔也可以放松一下,像红细胞那样去胃酸水族馆观光、约会。
这样一来,《工作细胞》就跟现实世界相通了。特别对普通上班族来说,每天的工作跟细胞大同小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所在机构的运营,偶尔会沮丧,但更多时候是燃烧斗志、继续加油。因此,如此独特又超正的“三观”设定在此前的动漫中几乎没有过,让人眼前一亮。
当前,行业宣传的内容以“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价值观为主体,正在快速向以生产经营管理和创新为主的软实力传播转变,向以文艺娱乐为主的文化传播转变。这在客观上要求烟草科普创作者想要创作有趣的作品,必须在“三观”设定方面下功夫,既有动漫的鲜活也有纪录片式的严谨,如此才能更响亮地发出行业好声音。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东方烟草报社联合制作的《小七说》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这部作品对内,有利于企业员工快速形成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对外,有利于企业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快速传播。同时,配套开发了以“小七”为主形象的手账、优盘等周边产品,商业价值得到深挖。当一部作品的“三观”足够特别时,大家自会主动“围观”。
经验五:信手拈来的生活素材
为了更吸引眼球,很多制作方都在大开脑洞,难免会出现想象力枯竭的情况。但当我们像《工作细胞》一样开始关注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时,没准就能发现有趣的题材和灵光一现的创意了。试想,假如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细胞,而只是某个架空世界的人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为抵御外来入侵者而战斗,这样英雄主义的故事能否依旧引发天然亲近与强烈反响呢?
创作烟草科普动漫时,不妨也考虑一下工作生活中很多看似普通的素材,没准就能发掘出不输给细胞的宝藏。例如,烟草产业链涉及农工商内外贸,如果将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各领域进行拟人化的分解,是不是也能另辟蹊径?想到不同风格的烟叶在配方中“连横合纵”、贵州的酒跟云南的烟凑成了CP(CP是英文couple的缩写,流行于网络,一般是观众给喜欢的荧屏情侣的称呼,一般都是假想的情侣)、“蓝莓”和“薄荷”这对爆珠兄弟行走天下……应该会很好玩吧?基于现实、服务现实而又超越现实,也正是技术发展和文化进步下,科普动漫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