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刚考入动画专业的好友聊天,一些关于动画的杂感零星地冒出。故试着将它们表达出来。
本文只表达个人观点,与任何人、团体、组织无关。如有冒犯,请多见谅。因才疏学浅,望读者老爷们可以指出文中错误。
语文老师教我要先表达观点,所以
希望能有更多热爱动画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做有追求的动画。
日本动画业界不景气也已有一段时间,近年来可以封神的新作品确是越来越少,业界不景气不言而喻。但是看动画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某弹幕网站的动画追番人数和播放量看出。不比拿七八年前的动画,只需拿四五年前的动画做比就好。(因为只凭我一个人的观点无法把两部作品的质量画上等号,所以请读者老爷们自己选择数年前的佳作的数据同近年播出的佳作的数据对比)这不自然的关系指向着一个可怕的结论:因为观众,所以业界不景气。
有的读者就要说了:“你这完全是在瞎扯嘛,中国动画观众和日本动画业界有什么关系?”的确,毕竟隔着日本海,日本动画业界怎么会受中国观众影响。
怎么不会呢?遥想二三十年前,中国观众看日本动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电视台引进。从《聪明的一休》《哆啦A梦》到《龙珠》《新世纪福音战士》,部分日本动画精华可以在电视上被中国观众看到,但也基本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动画培养起了当时少部分观众们对日本动画的特殊情愫。那个年代,孩子看电视就如同现在的小孩子玩手机一样,是要和父母斗智斗勇的。能看上电视,尤其是看上自己想看的动画的人属实不多。而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尤其是动画网站)的发展,虽然电视台上禁播,但实际上观众们可以看到的动画是越来越多了的,并且网络的便捷也扩大了收看动画的群体。
现在还没明白其中的逻辑?没关系,只要你把只有电视的年代和动画网站蓬勃发展的时间,同动画业界展现出十足的活力和日渐走向衰败的时间对比一下就好。
中国激增的动画观众无意间影响到了动画业界的发展。
当然,今天写这些东西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埋怨观众们,业界服从需求是很正常的事。也不是为了论述动画业的不景气,这种事需要更加专业的业内人士来阐述。
只是为了想让更多的人来“拯救”动画业而已。
不只是上文说到的日本动画业,中国动画业也需要拯救。事实上中国动画业需要的远多于日本动画业。毕竟中国当代动画业还未兴盛(我们抛开曾经的上影厂不谈)。
动画业都需要拯救,需要有人把动画从“二次元”中拽出来一点。现在只要说到动画,就会听到“二次元”的高呼,这实在是很糟糕的事。动画本应只和二次元有一部分交集,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动画已然成为了二次元的真子集。我认为动画只应是二次元,只应是整个文艺大家庭中的一种平常的表现形式而已。有人喜欢戏曲,我们称之为票友;有人喜欢诗书,我们称之为书虫;有人喜欢动画,他却可能因此受到鄙视。“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动画是'二刺猿'才看的。”这就是如今大众对动画的观点的不合理。动画本应和其他的形式受到一样的待遇。
本质上来说,动画同电影/戏剧无差。只不过一个由真人出演,一个用绘出的角色表现。就如同样的外卖,一份装在塑料盒中,一份装在纸盒中一样。你吃外卖,不在乎(或者不太在乎)是用什么样子的餐盒。你看电影/动画,也不应在乎是真人还是“纸片人”。需要关注的重心是故事和内涵。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才是它们的立命之基。
动画要好好讲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很有象征意义,也可以只是一个看了让人大呼过瘾的故事。
然而业界不景气之下的产物就是,很多动画过于浮躁,没有用心打磨核心的故事,只是将几个大同小异的人物一次次置于不同的环境下而已。也正是这种动画,让“二次元”和“动画”关系越来越胶着了。这种动画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虽然可以为了一时的放松去看,但看久了会对我们的审美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业界也正是在这样的扭曲的审美下衰败的。
中国也好,日本也好,应当有更多真正的动画出现。他们有着各方面精良的制作,走心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核。他们脱离了“二次元”,是一部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并从中获取愉悦、舒适、思想、能量的作品。
要做到这些,需要越来越多真正热爱动画的人,用满腔的热血与对“艺术”的追求去改变这行业。道阻且长,但走通了便封神。谁不想成为下一个宫崎骏呢?成为不了宫崎骏,汤浅政明也不错。要不,新海诚也行啊。(笑)
同时,也在这里祝我这位好朋友,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和人生路上冲冲冲,创造自己的神话。